血戰鋼鋸嶺-堅持自己的信仰

2016/12/15 11:00:14來源:互聯網熱度:14077

巴頓將軍在他的自傳《狗娘養的戰爭》中寫道:“當你倒下的時候,臉上不是機油,而是旁邊士兵的鮮血和腸子的時候,你就知道怎么做了。你們必須要殺死他們,否則他們就會殺死你們。戳穿他們的肚皮,或者擊中他們的內臟?!? 

戰爭永遠是殘酷的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,面對慘重的死亡數字,斯大林對丘吉爾說了這么一句話:“最后,是死亡獲得了勝利?!? 

所有當你看到一部慘烈的戰爭片主角卻是一個沒有殺人的士兵,這個士兵還救了很多人時,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到震撼。而當片尾真實的英雄出現,真實的情景再現時,你會更加慨嘆這個偉大的奇跡。它像上帝留在人間的一個圣跡,或者更準確的說,在鋼鋸嶺,上帝的名字叫多斯。  

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美化戰場,不會粉飾死亡,不會矮化敵人,不會無視常識,最重要的,不會宣揚戰爭。而《血戰鋼鋸嶺》都做到了。這幾天,鋪天蓋地的影評贊揚男主角多斯堅定的信仰,救死扶傷的決心,偉大的信念等等。  

根據相關真實的歷史資料,像多斯一樣堅決不使用暴力的醫療兵在一戰就有一位,在越戰中也有兩位效仿多斯。不幸的是,他們最后都犧牲了。只有多斯活了下來,成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英雄。  

奇跡,本來就是萬里挑一的。也正因為它的萬里挑一,才顯得更加可貴。  

多斯的信仰是正義的,不尚武力,只是救死扶傷。但是這個信仰放在戰場上,其實是危險的。在看電影的時候,我無數次地想:多斯在救治傷員的時候,如果正好一個日軍沖上前來,他靠什么抵擋日軍?只靠躲閃就能讓傷員逃脫日軍的猛烈攻擊嗎?子彈從來不會講什么正義,也不會講什么信仰。但是多斯做到了!而且他救出了75個戰場上受傷的兄弟!他真的做到了!

這就像上學時,學習印度圣雄甘地。因為之前深受毛主席“槍桿子筆下出政權”的影響,總覺得他的“非暴力不合作”是不可能成功的。但事實就是它就是成功了,他的絕食比一場戰役的威力都要大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:“若非親眼所見,我絕不相信歷史上曾真的出現甘地這樣的人物?!?

我打心眼里佩服多斯,但是如果讓我選擇,我可能會更加傾向劇中的男二號Smitty。多斯是英雄,是堅守自己的信念,與眾不同的英雄。Smitty也是英雄,是符合軍隊標準的英雄。比起一個獨一無二的榜樣,也許一個可以復制的榜樣更容易被我們接受,更容易被我們學習。  

Smitty深知戰爭的勝利是要打出來的,是要用槍炮、手雷、炸藥轟出來的。訓練時,他力爭上游,勤奮努力。作戰時,他勇猛頑強,堅毅果敢。他從一開始地鄙視多斯到后來和多斯惺惺相惜,自始至終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。  

和多斯相反,他一直把槍帶在身邊,時刻提防敵人的偷襲。進攻的時候,當隊員犧牲的時候,他勇敢地沖上去繼續扛起炸藥包,冒著槍林彈雨,丟進敵人的碉堡里。  

Smitty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戰場英雄。如果類比到現實生活中,他就像一個傳統的好學生,好員工,好榜樣。能做到這樣,已經非常非常出色了。  

多斯是無法復制的,包括他堅守的信念。如果我們要提倡信念的可貴和強大,恐怕Smitty這樣的更實際些。就像一個班上,出現了一個不走尋常路,但取得巨大成功的比爾蓋茨,并不是人人都要艷羨,去學習比爾蓋茨的。比爾蓋茨班上順利畢業的同學同樣也很出色。也許,只有少數的人,能另辟蹊徑成功。大部分的人都要走多數人走的道路,偉大誠可貴,優秀更可追。  

所以,不用隨波逐流,也別刻意特立獨行。認定一個方向,堅持走下去,你總會走得比別人遠,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。

免責聲明: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網新聞部原創,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,如涉及版權問題,由該企業負責,并請版權方聯系本網,本網將及時予以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