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感悟效應

2017/3/11 15:05:46來源:互聯網熱度:7658

故事一  

法國哲學家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,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。  

這天,送草的農民出于對哲學家的景仰,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。這下子,毛驢站在兩堆數量、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間,可為難壞了。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,但由于兩堆干草價值相等,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,于是它左看看,右瞅瞅,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。  

于是,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,一會兒考慮數量,一會兒考慮質量,一會兒分析顏色,一會兒分析新鮮度,猶猶豫豫,來來回回,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。  

那頭毛驢最終之所以餓死,導致它最后悲劇的原因就在于它左右都不想放棄,不懂得如何決策。人們把這種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、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“布里丹毛驢效應”。  

故事二  

《聊齋志異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:兩個牧童進深山,入狼窩,發現兩只小狼崽。他倆各抱一只分別爬上大樹,兩樹相距數十步,片刻老狼來尋子。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,弄得小狼嗷叫連天,老狼聞聲奔來,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。  

此時,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,這只小狼也連聲嗷叫,老狼又聞聲趕去,就不停地奔波于兩樹之間,終于累得氣絕身亡。 

這只狼之所以累死,原因就在于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只狼崽,一只都不想放棄。實際上,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,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。  

這只狼之所以累死,是因為它犯了一個錯誤,那就是布里丹毛驢效應。更為可悲的是,它不僅在實質上,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現了這一效應的形成過程。  

啟示  

俗話說: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”?!安祭锏ば碑a生的根源之一,恰恰是違背這條目標定律,既想得到魚,又想得到熊掌,其行為結果是魚和熊掌皆失。這種思維與行為方式,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,實際上是貽誤良機,是在可能與不可能、可行與不可行、正確與謬誤之間錯誤地選擇了后者,是**的不完美。  

每個人在生活中經常面臨著種種抉擇,如何選擇對人生的成敗得失關系極大,因而人們都希望得到**的結果,常常在抉擇之前反復權衡利弊,再三仔細斟酌,甚至猶豫不決,舉棋不定。但是,在很多情況下,機會稍縱即逝,并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反復思考,反而要求我們當機立斷,迅速決策。如果我們猶豫不決,就會兩手空空,一無所獲。  

決策大忌  

“布里丹毛驢效應”是決策之大忌。當我們面對兩堆同樣大小的干草時,或者“非理性地”選擇其中的一堆干草,或者“理性地”等待下去,直至餓死。前者要求我們在已有知識、經驗基礎上,運用直覺、想象力、創新思維,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,以“有限理性”求得“滿意”結果。  

解決辦法  

1、穩健決策  

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:齊國有個女孩,兩個人同時來求婚。東家的兒子很丑但是家財萬貫,西家的兒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窮。那女孩的父母不能決定選誰,就去問他們的女兒想嫁給哪個。女孩不好意思說話,母親就說,你想嫁哪個就露出哪邊的胳臂。結果女孩露出兩個胳臂。母親奇怪地問她原因,女孩說:“我想在東家吃飯,西家住?!? 

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,看上去是一個笑話,但卻不失為一種穩健的決策取向。在很多情況下,當一種趨勢出現時,有些人一個勁地陷入哪個好哪個壞的爭論之中,事實上沒有這個必要,只要沒有明確的二者擇一的必要,就不必太早決策。  

2、獨立思考  

不能獨立思考,總是人云亦云,缺乏主見的人,是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。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,隨時隨地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否定自己的計劃,將會使自己的決策很容易出現失誤。

免責聲明: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網新聞部原創,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,如涉及版權問題,由該企業負責,并請版權方聯系本網,本網將及時予以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