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家居換新”再升級,是營銷噱頭還是行業“真增量”?

2024-03-28來源:家頁觀察熱度:8792

今年以來,關于家居回收、以舊換新的政策頻繁出臺,比如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的《關于健全廢舊家電家具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通知》;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,要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。

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也指出,要鼓勵汽車、家電等傳統消費品以舊換新,推動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;推動大規?;厥昭h利用,加強“換新+回收”物流體系和新模式發展。

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,不少企業已經率先行動起來,海爾、美的、紅星美凱龍等家居企業,快手、京東、蘇寧等電商平臺,都紛紛推出了相關的政策和補貼。

距離上一輪家電“換新潮”已經過去了十多年,如今家居行業的“換新+回收”模式,將換新對象擴展至更多品類,在模式上也有所創新,不僅聚焦換新,還關注回收、再造、減碳、環保等更多維度。

接下來,“綠色回收”和“以舊換新”將有機會成為家居行業的“新戰場”,在這一場環保大戰中,哪些細分領域更有想象空間,家居行業又能迎來怎樣的新增量?

從“促進消費”

到“以舊換新”

從去年開始,《推進家居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》《商務部等13部門關于促進家居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》等提振家居消費的利好政策頻繁出臺,通過提升供給質量、創新消費場景等方式促進家居消費。

再結合近年積極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指引,高達6億套的存量房也帶來了巨大的換新需求。

機構預測,2023年我國二手房裝修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129.2億元;存量房裝修市場規模為17404.6億元。

在這樣的背景下,去年的家居消費開始有所回暖。
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去年全年家具類零售總額為1516億元,同比增長2.8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50億元,同比增長7.4%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在促消費政策接連出臺的2023年,社會消費品消費需求已全面提升,但家具消費的回暖程度顯然還不算快。

在促消費的同時,家具回收這一問題是否得到妥善解決?在新聞采訪中,不少消費者都提到了家具“以舊換新”的難處。

首先,像床、沙發之類的大件家具丟棄比較麻煩,很多人就一直拖著懶得更換新家具,這也反映了大部分社區附近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回收網絡。

另外,有消費者表示雖然可以找物業、回收公司等上門幫忙搬運家具,但往往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,可以看出大件家具回收還沒有形成市場化的體系。

但在家具回收公司看來,它們也有自己的難處。

一方面,由于不同品類家具的回收價值并不一樣,高價值家具可以加錢收,低價值家具就只能算是收廢品,回收價格也會不一樣。

比如實木家具回收后可以重新打磨,有機會實現二次利用;

但板式家具是由碎木料制成,很難再二次利用,一旦出現膨脹變形等情況,就只能當廢品賣掉,回收家具的利潤其實非常低。

另一方面,目前新家具的價格已經越來越低,愿意選擇購買舊家具的消費者也變得更少了,家居回收行業已經是越來越難做了。

最主要的還是整個家居回收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體系,既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規范,也沒有一個足夠有公信力的平臺來對接供需雙方。

家居回收產業的發展仍處在一個懵懂的狀態。

是“新噱頭”

還是“真增量”?

其實,“以舊換新”在消費者眼中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新詞,在過去的十多年里,大家都經歷過家電下鄉、汽車下鄉、家電以舊換新等行動。

2009年的“家電下鄉”和“以舊換新”行動,中央財政累計撥付補貼資金約300億元,帶動五大類新家電銷售達9248萬臺,拉動直接消費3420多億元。

由此可見,“以舊換新”對于擴大內需的影響還是非常直接的。

如今,距離上一輪“家居換新潮”已經過去了十多年,家居更新換代的需求和潛力很大。

2023年,冰箱、洗衣機、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的保有量超過30億臺,市場規模高達萬億。因此,各地政府和不少家居企業已在率先行動起來。

南京推出了以“煥新季”為主題的國際消費節,通過促消費活動、換新補貼等形式,推動汽車、家電、家裝等消費品以舊換新;

武漢也舉辦了“2024武漢家電以舊換新”活動,多個家電賣場參與其中。

不少企業也紛紛推出了優惠補貼,京東宣布聯合更多品牌投入30億元,持續加碼家電家居以舊換新補貼及服務體驗升級;

天貓、蘇寧均表示加碼以舊換新百億補貼;紅星美凱龍針對沙發、床墊、衛浴用品等多個品類都推出了“以舊換新”的新活動。

不過,在政府及企業風風火火推動“換新促消費”活動時,消費者的實際感受卻未必盡如人意。

據報道,有消費者選擇了一款可以通過以舊換新補貼400元的空調,但在配送師傅上門后,才被告知舊機的尺寸不符合活動要求并拒絕回收。

也有一些消費者表示,雖然商家承諾上門回收,但卻遲遲未有出現收走舊家具。

“換新+回收”新模式到底是不是噱頭?消費者**的質疑在于,回收的舊家具、家電到底去了哪里。

如果不能真正實現“綠色回收”,那“以舊換新”本質上還只是以刺激消費為目的,離帶動綠色家居產業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距離。

事實上,家具、家電回收涉及回收、拆解、廢舊利用、產品再造、二次銷售等環節,目前來看,這些環節都有企業在運行,但要疏通各個“堵點”實在不容易。

回收環節是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,在相關政策發布后,各地政府已在積極推動回收網絡的布局,加上各大家具、家電、賣場企業的助力,回收環節的“堵點”相對更容易解決。

以杭州為例,目前已根據相關指引要求,明確要加強社區回收網點建設,設置廢舊家電家具暫時存放點;

北京海淀區也已經設立了29個再生資源回收中轉站,這些中轉站也成了“社區家門口”與分揀中心之間的橋梁。

分拆、再利用環節相對而言能夠決定廢舊家居將通往何處,只有解決了這一“堵點”,廢舊家居才會真的“有處可去”。

目前來看,單純依靠企業的力量來疏通這一“堵點”,難度還是比較高的。

因為分拆、再造環節涉及大型機械設備投入、拆解技術創新等環節,需要在市場力量之外,由政府來加強引導,包括采取一定的補貼措施、政策支持等,鼓勵相關產業的發展。

以廢舊床墊拆解為例,有資源回收行業人士表示,床墊拆解后可賣的部分主要為鐵絲,再利用價值并不高。

但去年奧爾胡斯大學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一種方法,可以對床墊中的關鍵成分多元醇進行回收和再利用,從而制造新的聚氨酯泡沫床墊。

廢舊家居回收絕對不僅是簡單的拆解,而是需要做到“回收-拆解-再生-再利用”,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綠色回收。

因此,除了拆解技術之外,如何再造新產品也同樣重要。

“再利用”產品如何走向市場,是以新產品,還是二手產品的面貌?此類產品的品質標準和定價標準又該是如何?這里面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。

“綠色回收”

背后的想象空間

只有徹底解決以上的堵點和痛點,家居綠色回收產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,而不只是商家營銷的噱頭。

到那時候,綠色回收產業將有望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,不僅能夠為家居消費提供萬億新增量,還能帶動回收產業、二手家具銷售等更多產業共同發展。

或參考國外家居行業的相關經驗,要扶持家居綠色回收產業發展,可以從企業角度、市場角度、消費者角度三大維度來著力。

·企業角度

在綠色回收領域,家居企業既要負責銷售,也要承擔一定的回收職能,甚至在生產制造環節中,也需要更多考慮再生材料的使用,方便產品日后拆解回收。

全球家居品牌宜家在這方面的動作,或許可以給國內企業一些參考。

在宜家銷售的產品中,60%都是基于可再生材料制成,10%的產品中使用了回收材料。

此外,宜家也會從客戶手中半價回購二手家具以進行轉售,宜家曾表示,預計到2030年將只會生產來自可再生材料的產品。

國內一些家電企業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,比如海爾打造了行業首座家電再循環互聯工廠,能夠做到從部件到材料的全自動拆解。

拆解出來的鐵、鋁、銅以及一些硬塑料,會重新熔化冶煉并再次應用,可以實現100%的回收再利用。

·消費者角度

在消費需求不斷往低碳環保方向靠攏的背景下,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。

“綠色產品”具有安全健康、回收方便等優點,自然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,最終也會倒逼更多家居企業參與到“綠色回收”之中。

·市場角度

家居綠色回收除了需要形成“政府搭臺,企業唱戲,消費者參與”這種積極聯動態勢。

需要更多不同的力量參與進來出謀劃策,為廢舊家具的循環再造提供更多想法和思路。

國外已有不少二手家具回收交易的初創公司,比如Kaiyo平臺,會以大約半價回收檢驗及格的二手家具,相關產品會放在平臺上銷售;

還有諸如Mobley、Fernish和Feather等時尚網站,提供按月租用時尚沙發的服務,為二手家具提供了更多去處。

對于一些家居設計師來說,他們也愿意對回收的廢舊家具進行再設計,讓舊物煥發新生。

此前曲美家居就曾邀請了一系列知名設計師、藝術家,將藝術注入舊家具并舉行了慈善義賣,設計力量也有望成為舊家具煥新的關鍵。

不難看出,廢舊家具的處理不僅是一個環保問題,也是一個社會問題。

政府、企業、社區以及更多業界資源,都應該發揮各自的作用,形成合力,才能實現資源的**化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。

對于家居產業來說,當前更需要的是頭部企業的積極參與,將家居產業鏈的上下游打通,與各方主體形成綠色循環閉環,才能更好推動“換新+回收”新模式的落地。

目前來看,相關政策在方向上的引導已經非常明確,家居、家電在過去多次的“促消費”行動中都曾發揮出重要的作用。

在促消費的同時還能推動就業,還能引領智能化消費升級,相信也會成為未來家居行業發展的新趨勢。

當然,對于整個家居行業而言,要全面貫徹“綠色回收”并非一日之功,但未來行業必然會朝著低碳環保、品質提升等方向發展。

家居企業盡快參與其中,找好自身定位,這樣才能夠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來成為“真金”。

免責聲明: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,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,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,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

責編:方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