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成功的勵志故事

2017/4/1 13:44:41來源:互聯網熱度:14044

鄭成功,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。福建南安人,鄭芝龍子。出生于日本,初名福松;七歲歸國就學,塾師奇之,為他取名曰森,指為可造之材;十五歲后入太學,為監生;仰慕錢謙益,因執贄為弟子;錢謙益甚重之,乃號其字曰大木,許其將為棟梁之選。南明弘光元年(1645年)四月,太學解散,鄭森歸閩。  

同年閏六月,皇裔朱聿鍵依鄭芝龍而建國福州,改元為隆武元年(1645年)。鄭芝龍即“命其子鄭森為隆武帝侍衛”。當時,鄭芝龍的弟弟“鴻逵引其子肇基見于王,王賜之姓。芝龍聞之,亦引森入見,王奇其貌,與語,大悅之,撫森背曰:‘恨朕無女妻卿;當盡忠吾家,無相忘也’。賜國姓,名成功,命為御營中軍都督,儀同附馬都尉,宗人府宗正;自此中外稱之為國姓”。其時,“日本國王聞芝龍貴寵,亦送翁氏(即田川氏)至安平”;“田川氏遂痛舍七左衛門(鄭成功弟),于隆武元年(西元1645年)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鎮安平城。成功還里省母,其母以事君秉誠竭忠教之。成功因立大志,以中興明室為己任,乃徹夜寫作《恢復大業治兵籌餉銳精兵器之要策》一疏,送上隆武帝閱覽”(臺灣“三軍大學”1972年編著《中國歷代戰爭史?卷十七》)。  

隆武元年十二月,隆武帝親征,經延平府至建寧府(今福建建甌市)。  

隆武二年二月,隆武帝由建寧府回駐延平。鄭成功“常與隆武帝談到國家的前途,軍事的利弊,說到激昂慷慨的地方,君臣甚至于抱頭痛哭”。此時,“隆武帝知鄭氏不足以有為,決心出汀州入贛州與湖南為聲援。二月,帝至延平,芝龍不欲帝出,即率軍民數萬人遮道呼號以留之,隆武帝遂駐在延平”。有一天,成功見隆武帝愁坐,因跪奏曰:“陛下郁郁不樂,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?臣受國厚恩,義無反顧,臣以死捍陛下矣?!? 

三月間,“賜姓成功條陳:‘據險控扼,揀將進取,航船合攻,通洋裕國’。隆武嘆息”;下旬,“吉安陷,鄭彩棄廣信(治今江西上饒)奔入關(今福建武夷山分水關),未幾撫州陷……報至行在,大震;上削彩職,戴罪圖功”,“命鄭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,收拾鄭彩余眾,進守邵武西之分水嶺(光澤縣與其西江西撫州等地交界處即分水嶺共有九關十三隘。其中較著名者為鐵關又稱鐵牛關、杉關、分水關、老關又稱山頭關)以阻清軍”。  

四月,“著國姓、輔臣速約各鎮鼓銳前進,鉛山告警,必行兼顧,以鞏崇關(即武夷山分水關,又稱大安關)”;“新撫永安、沙縣山寇頭目一萬十三名……聽國姓節制”;“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,仍益兵防扼,恐有清騎突入”。  

六月一日,仙霞嶺駐軍兵嘩;守將鄭鴻逵,誤謂清兵至,棄軍徒跣逃跑;三日夜抵浦城。行在聞知大震,削奪鄭鴻逵之封爵。同時,隆武帝晉封鄭成功為“忠孝伯”,掛“招討大將軍”印,使移軍前往鎮守浦城仙霞嶺即正北大門。  

當時,即將撤離延平的鄭芝龍,以清軍將要大舉入閩,于是遣心腹吏蔡輔前往命成功撤兵。蔡輔至仙霞嶺見成功,成功不待其出語,即厲聲責之曰:“敵師已迫而糧不繼,空釜司饔,吾將奈何耶?速歸請太師(指其父鄭芝龍)急發餉濟軍,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?!辈梯o噤不敢言;還報于芝龍,說:“假若我提及納款,我的頭早已斷了?!编嵵堈f:“癡兒不知天命,固執乃爾;吾不發餉,彼豈能枵腹以戰乎?”無奈之余,鄭芝龍因上疏稱:“??茚蛑?,三關餉取之臣,臣取之海,無海則無家,非往征不可;……拜表即行?!甭∥涫蛛吠炝粼疲骸跋壬赃t,朕與先生同行?!敝惺狗铍返浇?,芝龍早已掛帆離延平了。當時,鄭芝龍間使密約款于清,隨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回安平的有鄭鴻逵、施福(一作施天福)以及鄭彩等;隆武即位時有“守兵戰兵略計二十萬”,除敗降逃亡之外,估計鄭芝龍所撤走的應是戰兵,大約十萬。諸關、城邑之兵驟然減少,因此產生“空關”之感。而鄭成功屢次摧糧餉均不得,軍中乞食,逃散日眾,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。  

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之后,閩北關防重新作了布置。當時江西基本上已經失陷,浙南尚有監國魯王;因此,以御史鄭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關,而鄭成功則帶著些許戰兵,主要防御在光澤,甚或還兼督崇關。  

七月,清兵已抵閩關;八月初一,從景寧關(在浙南閩東之間)入閩東,郡縣望風降附;十三日,清貝勒羅托部已陷衢州,入仙霞關,遂克浦城、建寧(今福建建甌市)、延平;守浦城的御史鄭為虹、給事中黃大鵬、延平知府王士和,皆死焉。二十三日,清兵至延平。  

隆武帝已先兩、三日由延平取道順昌,準備由汀州遁江右(贛南)。此時,在光澤一帶的鄭成功,聞報,由光澤經順昌而下延平,大約廿二日或廿三日,途中遇見已經離延的隆武,入見隆武帝;隆武問之曰:“芝龍、鴻逵,朕將焉依?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:“臣父臣叔,皆居心叵測,陛下宜自為計?!迸c帝相持大哭。隆武帝遂欲西入贛,成功辭君赴金門,欲聯絡豪杰同赴贛南尋隆武。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,九月初仍駐汀州。隨后遇害。  

鄭成功辭別隆武之后,下延平,與入延的清兵猝遇,鄭成功“交鋒不利,率師南下”;路遇北上的王忠孝,鄭成功告訴王忠孝“上已先四日行,劍南(即今福建南平)皆北騎,公將安之?”王忠孝后來終老于臺灣。  

鄭成功離延時,有一批閩北抗清義士追隨鄭成功前往閩南、臺灣。自其隨隆武帝出征,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進入延平,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時離開,大約在閩北逗留了八個月有余。  

鄭成功離開閩北后,反對其父降清,樹起抗清旗幟,南征北戰,威震清軍,史稱“明鄭”。離開延平的第二年,二十四歲的鄭成功以廣東南澳為基地。所樹立的旗幟上面寫著“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”,另一面旗上寫著“背父救國”四個大字。隨即出兵,連破閩南沿海多處,改中左所(即今廈門市)為思明州,以為政治、經濟中心;自此時至永歷十二年(1658年)鄭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,九次南征閩粵,其中,永歷十一年北伐攻克溫州、臺州,進入長江,威震清軍。當時,在滇城的永歷帝,于永歷二年十月“封成功威遠侯。三年……七月,封成功為延平公”,永歷十二年春正月,又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至思明,晉成功為“延平郡王”,給金印(《臺灣通史》卷二)。但是,鄭成功因尚未打敗清軍,謝不受爵;收而藏之,終身不一用(《南明史略》與范咸《臺灣府志》)?!ね跏莾H次于親王一等的爵號,延平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是一個戰略要地。延平作為建制地名,最早出現在距今1620年的東晉太元四年(379年),這年改南平縣為延平縣,到唐武德三年(620年)設延平軍,開始突顯其“銅延平”之軍事戰略要地的地位;元大德六年(1302年)改南劍路為延平路,明洪武初(元年為1368年)改延平路為延平府,為閩中八府之一,直至1913年廢府設道;其后,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區改南平市的同時,縣級南平市改為延平區,“延平”才又重登歷史舞臺。簡言之,延平斷續出現四次,存在約1045年,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來長達612年之久,建制級別**,影響也**?!@然,因為鄭成功初出茅廬展現才華于延平,而且隆武帝始封鄭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,所以永歷帝才封他為“延平”郡王;同時,因為鄭成功抗清所經歷的安平、南澳、中左所(思明州)等地,建制級別都不如“府”級的延平,而古代封爵又常與建制級別有關,因而封他為“延平”郡王。由此可見:鄭成功的政治生涯和偉大功績乃至鄭成功的英名,都是從延平亦即閩北開始的。  

鄭成功于永歷十三年再次北伐,戰敗后退回思明,便著手收復臺灣。當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所侵占。后經過八、九個月的戰爭,于永歷十五年十二月(即1662年2月)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,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??上?,克臺后不到半年,這位年輕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。

免責聲明: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網新聞部原創,圖片由相關企業提供,如涉及版權問題,由該企業負責,并請版權方聯系本網,本網將及時予以處理。